欢迎光临~贝博下载-专业生产各种粉碎机,不锈钢破碎机,五谷杂粮磨粉机,炒货机,制丸机,压片机
语言选择: 中文版 ∷  英文版

制药设备

耿车“三变”(上)

来源:贝博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1-05 04:15:58

从新中国成立后抗砂战碱、改土兴水解决温饱问题,到改革开放后抢抓民营经济发展先机,创造出名闻遐迩的

  从新中国成立后抗砂战碱、改土兴水解决温饱问题,到改革开放后抢抓民营经济发展先机,创造出名闻遐迩的“耿车模式”,再到新时代大力建设生态名镇,推动生态富民,70年,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从一穷二白的“讨饭乡”发展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地。

  观察、思考耿车镇的发展历史,耿车人一路都在拼搏与担当中探寻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新路径。他们遭遇过食不果腹的困境,面临过发展趋势的抉择,但他们依靠坚定的信仰,敢试敢闯、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,一次次书写了跨越发展的传奇。

  宿迁市政协副主席、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,群众是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,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,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实践,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,这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之源、活力之根,也是耿车三次嬗变的重要内涵。

  初夏时节,记者驱车在耿车镇境内行驶,只见条条宽阔的马路连着城乡,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五大产业园区车进车出,一片繁忙;生活区、休闲区绿树成荫,静谧中彰显着繁华。然而,70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环境恶劣、十粮九不收的“讨饭乡”。

  耿车历史上地处黄泛区,土地盐碱化严重且高低不平。“四面跨河鏊子顶,高高低低像丘陵,春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汪。”这段已经被装裱成框、悬挂于耿车镇电商产业园展示大厅内的顺口溜,形象地描述了解放前耿车人的生活环境。

  今年82岁的耿车镇大众村老党员张用友谈起儿时的记忆感慨万千:“那时一天能吃上两顿糠菜就很不错了,讨饭、逃荒是正常的事,卖儿卖女的都有。村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,多亏了党的英明领导,多亏了大家伙的团结奋斗!”

  新中国成立后,耿车干群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战天斗地精神,家家户户出劳力,男女老少齐上阵,持续多年在秋冬季兴建水利工程设施。“当时不像现在有大型机械可以操作,大家都是肩挑担扛,没日没夜地干。耿车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从那时就生根了。”张用友说。

  进入上世纪70年代,电灌站的投入运行开始在耿车各大队普及,耿车公社为了完全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,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。1973年,全公社发动500余名劳动力,集中帮助大众大队平整土地、框田打埂、引水稀盐。干群合力、众志成城,耿车最终将白茫茫的盐碱地全部变成了平展整齐的产粮田,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。

  统计资料显示,到1981年,耿车水稻面积已达2.6万多亩,三麦面积1.7万多亩,粮食总产量2400多万斤。与此同时,耿车开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结构调整,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,林牧副渔也相应发展,年总收入50余万元,耿车农业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。

  耿车人虽然吃饱了饭,但地方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没改变,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,都太缺少收入来源。直到1979年,耿车人均年分配收入才38元。

  当时,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已吹遍耿车大地,如何抢抓机遇脱贫致富,耿车党委、政府在反复思考,老百姓们也一直在探索。1983年3月,时任耿车乡党委书记的徐守存带领班子成员到浙江考察,发现当地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多,颗粒原料十分抢手。这让大家感到莫名兴奋,回来后即决定引导老百姓回收废旧塑料,分拣、破碎后,制成再生塑料颗粒卖给浙江企业。

  大众村11组的老党员邱永信是耿车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的第一人。1983年5月,他只身赴浙江多家塑料制品企业论证、学习后,卖掉了房前屋后所有的大树和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脚踏小三轮,又向亲属和朋友借了1000多元,购买了3台塑料破碎机,屋前搭棚当厂房,广收废旧塑料,第二年正式开工生产塑料颗粒。

  “粗放的造粒技术很简单,投资回报率也高。当初废旧塑料回收1斤只要1毛钱,加工成颗粒1吨能卖300多,开机当年我就赚了10多万,这样的收入之前是不敢想象的!”邱永信说。

  邱永信的成功尝试,让耿车广大干群更加确信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是个难得的商机,大家纷纷向他取经,在自家就地办厂上项目。经济条件好的直接购买破碎机造粒,更多的则是联系各地废品收购站,大量收购废旧塑料,分拣、清洗后就近卖给塑料造粒加工户。与此同时,地方各级组织也纷纷加入,引领、助推了耿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热潮的不断涌起。到1986年,耿车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9个,联户办企业4567个,总产值达4691万元,昔日的穷耿车一跃成为苏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排头兵。

  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85年和1986年连续两年到耿车调研,并把耿车依托废旧塑料回收加工,探索形成的乡办、村办、户办、联户办“四轮齐转”和民营经济、集体经济“双轨并进”的发展模式称之为“耿车模式”。“耿车模式”在当时也成了与“温州模式”“苏南模式”“泉州模式”并称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样板。

  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在耿车兴盛了30多年,一度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主要产业,最高峰时,全镇年加工废旧塑料近300万吨,从业人员近10万人,产值达80亿元。大众村党委书记王加银介绍说,2016年,他们村936户村民中有95%是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的,大的企业每天能生产5-6吨塑料颗粒,年产值超千万元。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,60%的家庭超过两辆,10%的家庭年收入超过百万元。

  耿车因废旧塑料而兴,也因之而长期陷入污染围城的困境。老百姓将四面八方汇集来的废旧塑料堆积在房前屋后、大街小巷,漂洗产生的废水随意排入沟渠河塘,造粒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,造成了“海陆空”立体式污染。2012年,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改治理区域,耿车镇赫然在目。

  “说是废旧塑料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塑料垃圾,餐厅用过的塑料桌布、病人输完液的塑料软管、废牙刷、坏胶鞋等都是我们的加工原料。尤其是拾掇胶鞋时,为了取鞋底,要先用火把鞋帮烤脱胶,那个气味是又臭又腥,熏得人都想吐。”耿车镇曾经的废旧塑料加工大户李平说,那时候,耿车人出门都自带“耿车味”,人见人嫌。耿车的天整年都是灰蒙蒙的,外面人来村里,车窗不敢开,水也不敢喝。耿车人是有钱了,但离真正的幸福生活还很远。

 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。耿车镇党委、政府面对低碳、绿色、集约发展的大趋势,面对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引发的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,下定决心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

  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,耿车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,是在特定发展阶段、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,也必将成为时代的记忆。实施废旧塑料加工行业综合整治,彻底禁、禁彻底,是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、对耿车的长远发展负责。

  2016年1月14日下午,宿城区召开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动员大会,定目标、定任务、定思路,耿车镇转型发展、绿色发展攻坚战就此打响。

  在耿车,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涉及数万人的生产、生活、生计,开展综合整治工作,走好群众路线,争取相关经营户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。对此,耿车镇对所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户建档立卡,通过区委、区政府,组织、协调了7000余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入户走访10万余次,挨家挨户上门,把整治为民、利民、惠民的道理跟大家讲通讲透。五星村还采取“大家评、众人议、共同定”的方式,把“不做废弃陈旧物资,俺们村民决定了”写进了村规民约,并召开村规民约发布现场会,鼓励村民们主动整治并互相监督。

  “给我上”和“跟我上”是带兵打仗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,其结果必然大相径庭。耿车镇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点大多分布在在农村,镇党委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加强党性锻炼,在综合整治中要始终走在前面、干在实处,尤其是从事废旧塑料加工的98名党员村组干部,更是要引领群众看齐,当典型、做典范。于是,各村第一个关掉颗粒粉碎机的是党员、第一个卖掉颗粒粉碎机的是党员、第一个拆除简易厂房的还是党员。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周壁从事废旧塑料加工10年,年收入30余万元,他第一个放弃多年辛苦经营的产业。用他的话说,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、最佳的示范。2016年,在中国建党95周年之际,耿车镇党委中央授予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,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基层党委。

  党委、政府的努力,党员干部的发力,推动了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开展,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户盼望生态、渴望美好的纯朴向往也被快速唤醒,大家不等不靠,不但主动整治、比赶整治,还掀起了转产创新业、转岗就新业的新浪潮。邱永信曾经在全镇第一个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,30多年后,他又第一个探索发展电商产业并成功转型,大家再次纷纷向他取经,投身到“互联网+绿色经济”的新产业中来。

  66天,耿车镇干群合力,3471户废弃陈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,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,61个地磅、2100户设施设备全部拆除,清理外运废弃陈旧物资40余万吨。其间,没再次出现一位因不满地方组织决定而或滋事的群众。整治规模之大、速度之快、效果之好,让外界感到惊诧。

  采访中,不少过去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户向记者表达了对转型发展的认识。他们说,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听党话、跟党走,有责任、有担当,只有这样,才能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。耿车人善于探索、勇于创新,能在“垃圾堆”里“刨黄金”,一样可以在网络上显身手,二次创业,他们有信心、有决心。